去醫療院所看病時,應該不少人都有以下類似經驗:
醫生:「陳先生,我們看一下手臂的X光照片,這個地方就是骨折¬¬……後續需要動手術打鋼板固定。」
病人:「這樣啊……價錢怎麼樣?」
醫生:「健保有基本的鋼板補助,但是我們會建議使用更好一點的。它的材質更棒,更符合人體也更穩固,也比較舒適。只是這種鋼板健保不補助,需要自費……」
醫療險與全民健康保險的愛恨糾葛
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,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健保提供的醫療服務,而開始漸漸尋求療效更高、更好的自費醫療。
然而當這些選擇自費醫療的患者,拿著收據向醫療險的保險公司請款時,卻赫然發現,自己繳了那麼多錢,期望能提供自己更好醫療照顧與服務的醫療險,對於這些自費醫療項目,居。然。不。賠!
這究竟是怎麼回事?
要回答這個問題,還得從醫療環境的變化開始講起。
台灣人民的第一份保險:全民健康保險
台灣健保舉世聞名,也是每個台灣人民出生時身上所擁有的第一份保險。但正因健保制度太優良,造成醫療資源的濫用,讓健保一度瀕臨破產,所以衍生出了「二代健保制度」以及「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」,才終於拯救了健保的財務狀況。
這些改動,不但使得民眾的健保費用增加,也使得醫院收入受限,使醫院轉而推銷更多自費醫材、新式手術及治療方法。而為了享受先進、療效更高更好但也費用高昂的醫療服務,民眾的醫療險需求更勝以往。
然而,台灣這樣獨特的健保與醫療險並存的環境,也成為理賠爭議的苗床。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「227條款」條款爭議。後續的文章我們將介紹這些常見爭議,並且告訴各位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保障!敬請鎖定李冠穎律師與保險諮詢顧問-張為平先生合撰的「身後事規劃-保險篇」系列專文。
文/李冠穎 律師、張為平 顧問